首页>>经典案例>>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无声世界维权波折不断,淄博中院‘有爱?无碍’调解伤残赔偿案

时间:2025-08-28 23:53 作者:佚名 【转载】

无声世界维权路 “有爱?无碍”破坚冰

——淄博中院成功调解聋哑劳务人员伤残赔偿案

聋哑劳务人员高某海在厂区内装卸货物过程中,从高处坠落摔伤,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厂区经营者乔某不服一审判决的15万元赔偿款上诉。调解现场数字拉锯陷入僵局,法院启动“有爱?无碍”诉讼服务机制,引入残联力量与专业手语支持,终促成当庭赔付13万元。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调解,见证了司法温度如何穿透无声屏障。

伤残赔偿起波澜

“有爱?无碍”架心桥

“本案涉及特殊群体权益保障,需要立即启动我院的‘有爱?无碍’诉讼服务机制!”主审法官宋戈在庭前会议上果断决策。在调解的当天,市残联李经丽主任携专业手语老师侯丹阳进驻法院。调解桌上出现三方力量:法官助理与调解员把控法律框架,残联干部聚焦生存保障,手语老师搭建沟通桥梁。

这场特殊的调解,源于高某海在乔某厂区提供劳务过程中因没有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导致高某海不慎从高处跌落。一审法院认为“高某海系在从事高空装卸业务时坠落致伤,明显与其身体、智力、应变能力不相适应,主要过错在厂区负责人乔某” 。故一审法院结合高某海自身存在的残疾障碍因素以及工作环境中安全保障措施不足,认定乔某负担90%的赔偿责任计款151 000.05元。乔某不服判决比例和赔偿金额上诉。

当手语老师侯丹阳在市法院第一调解室同步翻译案件情势和调解程序时,聋哑当事人高某海激动的向手语老师表达因为受伤导致双手和胳膊变得无力,不知以后该如何生活。手语老师用手语传递出“不要担心,我们都会帮助你的”温暖力量。

三方联动破僵局

情法交融解死结

调解进程在14万与11万的拉锯中陷入冰点。“我弟弟是聋哑人,他让一个残疾人干这么危险的工作,现在出了事,我弟弟摔成十级伤残,他以后的生活怎么保障,他就该依法赔偿,看在给乔老板打了好几年工的份上,我们现在最多就能让一万!”调解室中高某海的哥哥生气地说道。而乔某的代理律师则反复强调在高某海受伤后厂方已主动承担了长达一年多的护理与生活照料责任,实际支出远超一般雇佣义务,并且乔某就是个体工商户,能拿出11万已是极限。

空气凝重,调解几近破裂。

当高某海的哥哥因对方给出的数字太低而愤然起身离席时,调解员沈瑞楠迅速上前安抚,“高老师,您先别着急,我们这不是在协商吗,现在经济大环境这么不好,我们先把您能接受的赔偿金额定下来,我们再给对方做工作,让他今天争取一次性把钱付给您,不然到执行的时候万一执行不到钱,那这个案子一直等下去,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也不能解你们当下生活的燃眉之急啊。”

面对互不相让的僵局,法官助理与调解员果断启动“背靠背”调解模式。法官助理卢麒羽向乔某的律师释法明理,着重强调聋哑工人高某海的权益保障具有特殊意义,并严肃指出乔某作为雇主在提供安全劳动条件方面存在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而且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上诉请求的基础上,要承担极大地二审风险。残联李主任适时补充道:“贵厂这一年多的照料值得敬佩,但社会关注的是雇主如何对待残疾员工,在一审已经判决15万的基础上,双方都往中间凑一凑,还是能把问题化解的。”乔某的代理律师同意继续给乔某做思想工作,并通过电话沟通提出了12.5万元的调解方案。

调解员和手语老师则耐心从情理法理和社会现实层面指出当前判决和执行中存在的风险,告知其我们之所以启动调解程序,还专门邀请残联主任和手语老师提供第三方协助,就是想一次性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毕竟拿到手里的才是真金白银,若纸面上的判决没有及时得到履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风险,是不利于自身权益保护的。高某海的态度也有所松动,表示这些钱是为了保障以后的生活,可以适当再降一点,但是降不了很多,而且需要对方今天一次性付款。

当庭赔付十三万

多年纠葛终落幕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双方又重新坐到了调解室中,赔偿金额在12.5万元和13.5万元之间动荡,谁也不肯再让步。而每一次金额的细微浮动,都牵动着两个家庭沉重的生计与未来。

在调解又陷入僵局和冰点时,法官助理卢麒羽说“调解本来是一件对双方都好的事情,既然双方在数额上仍然僵持不下,调解也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双方再最后考虑一下,如果调解不成我们就依法判决。”

手语老师也向高某海用手语表达出“双方经过一上午的努力谈到这个程度,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你看在你受伤以后,乔老板一直在照顾你,比一些大企业的老板都有责任和担当,虽然你是聋哑人,但是乔老板并没有歧视你,还愿意给你提供工作岗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互相体谅一下,为这段不好的经历改写一个圆满的结局呢?”

高某海沉思良久,抬起头向我们比划着“自从事故发生已经三年多了,在我受伤后乔老板也一直对我很照顾,我真心的感谢他,我要钱并不是想讹他们,而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为我以后的生活做打算,我理解今天大家在这都是想让我早点拿到赔偿款,我也感谢大家,这件事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今天能解决最好,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我再让5千元。”调解员沈瑞楠趁热打铁,通过其代理律师的手机亲自跟乔某沟通,阐明了当前的调解进度和上诉利弊,并指出高某海作为聋哑人,现在已经年近六十,生活着实不易,他也感谢您为他提供工作养活自己,大家将心比心,再往中间凑一下吧。乔某思索片刻后回复“那就13万吧,我同意了,他在我这里打工也不容易,等他伤好了还可以回来我这里继续干。”

“13万!现在就转账!”上午11时15分,手语老师激动地向高某海传递了这个消息。随着转账凭证发送到律师手机上时,调解室中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高某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起身向在场人员鞠躬致敬,又紧紧握住手语老师的手。

13万元——这个定格在调解书上的数字艰难地凝聚了法律的柔性、厂区经营者的实际付出与一个残障人士未来生存的微弱光亮。

法律的天平从来不会因沉默而有所倾斜!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案件调解系我院依托“有爱?无碍”诉讼服务机制化解的聋哑人维权案的典型案例,也是首次实现残联全程参与、手语全程支持的司法调解,亦是助推赔偿款当庭过付、矛盾纠纷当庭化解、双方当事人当庭握手言和的高效联动。司法的温度终将为无言者代言,当司法力量与社会支持形成闭环,最沉默的群体也能听见正义的回响!

典型意义:

本案系我院“有爱无碍”诉讼服务示范文明岗的标杆性实践,彰显了三重突破:

1.机制创新:本案系整合法院、残联、特教三方资源,创建“法律释明+社会支持+精准转译”三维调解模型。

2.技术赋能:引入专业手语老师,破解特殊群体“表达难”“理解难”痛点。

3.效果延伸:本案成功将个案调解转化为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促成“当庭过付+案结事了”双效解决方案。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